“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征文之还原真实,是我们对于后代最大的慈悲
(荣获“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征文比赛三等奖)
在70年前的那场侵略战争里,山河大地,万物调零,泱泱中华,哀嚎遍地。日军侵略者的铁蹄踏入了我们美丽的田野,清澈的河流。家园被毁,亲人被杀,中华儿女奋力反击。
70年后的今天,我们这一代人对于那段关于民族危机,国恨家仇的岁月充满感怀;对于战火纷飞,献身沙场的英雄充满敬意。当9月3日阅兵式上老兵抹眼泪的镜头出现时,我想,我们每个人都为之动容。可是,当我看完盛大的阅兵式,航拍的镜头拉回到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时。我在想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将来我成为一位母亲,我的孩子问我关于抗日战争的问题,我该怎么回答他呢?我们这一代人对于抗日战争的认识停留在一个又一个英雄的故事里,对于真实的战争,对于战争状态下那真实的人性,我们又有几分认知呢?
从小在父亲的引导下开始读历史,从读第一本小学生历史读物的时候,爸爸就告诉我,真实是历史的第一属性,也是一段历史最大的魅力。可是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我们的身边一直缺少一本还原抗战真实历史的读物和影像资料。我们的抗日神剧也被广大观众广泛诟病。70年后的今天,我们回顾历史,赞扬英雄。铭记历史的第一步是还原历史真相,我不希望我们的孩子将来看到的影视剧中仍然有手撕鬼子这样荒诞的情节。
感恩时代的馈赠与开放,今天,我们的身边有越来越多的媒体人和文化工作从业者从自己的视角记录真实的历史,没有评述,思考和反思都在每个人的心里。在这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崔永元的32集纪录片——《我的抗战》。这部纪录片没有告诉我们大格局是怎么回事,而是告诉我们一群普通人在战争中的状态。9月起,这部纪录片在重庆、广州、深圳等地进行了展映活动。11月起将在各地电视台播出。今天,我就和大家分享其中这样的几个片段。
录制团队搜集抗联的素材,本来要找当年的双枪老太婆冯淑艳,可是她躺在医院的病房里,不能说话了。幸运的是录制团队在这里发现了李敏,当年东北抗联军最小的女战士,她是《白山黑水》这一集的口述者。面对镜头,她回忆了当年的困苦时刻:“雪下得满满的,平的,没有躲避的地方,就藏进树根底下,用雪把自己埋上。没几分钟,日军的马队就来了,我听到马蹄得得地响,就像踩到我的脑瓜子的感觉”。1938年11月23日,14岁的抗联战士李敏在雪地里找到了藏身之处。
摄制团队去云南松山,找了当地的一个老人做向导,那个老人是国民党老兵,他的家人扶着他,和摄制团队一起往山上走。山上有壕沟,非常难走,摄制组示意老人家不用上去了。可他什么也不说,让他儿子扶着上去,上去后给摄制组指,这是哪座桥,这是哪座山,能清楚地说出他的班长和最好的战友当时倒在哪里。当时摄制组拿一个小DV在拍,讲着讲着他忽然就高喊每一个战士的名字。听到这一段,我特别的难受。这可能是我生活中第一次对国民党军人产生了由衷的敬意。
在纪录片最后一集《胜利了》当中,主角叫阎继哲,今年98岁,也是抗联战士。1943年,因为叛徒出卖,阎继哲被抓起来,关到哈尔滨的日军监狱里,日军给他两个条件选择,一让他交待出他把枪支藏在什么地方,还有就是让他写一个反共声明。这两件事他都没干,就被判了死刑。预定行刑的日子是8月14日,他有一个战友叫孙国栋,关在他的隔壁,那天要杀他们两个人。他听着隔壁门响,战友跟他告别说老阎我走了,然后就被行刑人员吊死了,他以为该轮他了。结果刽子手喝多酒来晚了,就杀了一个,想留阎继哲到第二天再执刑。结果第二天早晨,日本就宣布投降,关在牢里的阎继哲获得自由。
在这部纪录片里还探讨了汉奸与伪军的话题。32集的纪录片,用最直接的方式呈现了70年前的那场残酷战争与战争状态下复杂的人性。我想,只有这样直面历史的作品才能直接戳到我们的心里,我们的下一代心里,当你哭了,流眼泪了,你会记住这些人,这些事。
大学的时候我学习了法律的双学位,民主与自由写在宪法里,可是它绝不是空话。我看到我们的国家与社会在承认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允许这样还原史实的作品呈现于大众面前。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
对于任何一代人而言,对于历史的看法与态度自然会有差异。而我们,还原真实,就是对后代最大的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