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
创新的实质效果是优胜劣汰、破旧立新。我们要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注重发挥企业家才能,加快科技创新,加强产品创新、品牌创新、产业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提升有效供给,创造有效需求。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2年12月15日)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关键环节,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需要从体制机制等多方面来保证。
——《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科协、科技界委员联组讨论时的讲话》(2013年3月4日)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中央已经作出全面部署。要进一步突出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变“要我创新”为“我要创新”。促进科技和经济结合是改革创新的着力点,也是我们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的地方。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聚集产业发展需求,集成各类创新资源,着力突破共性关键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培育产学研结合、上中下游衔接、大中小企业协同的良好创新格局。科技体制改革必须与其他方面改革协同推进,加强和完善科技创新管理,促进创新链、产业链、市场需求有机衔接。
——《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科协、科技界委员联组讨论时的讲话》(2013年3月4日)
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坚决扫除阻碍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的体制障碍,有力打通科技和经济转移转化的通道,优化科技政策供给,完善科技评价体系,营造良好创新环境。
——《在中国科学院考察工作时的讲话》(2013年7月17日)
要加强规划和重点支持,优先支持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科技领域,重点突破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加强新兴前沿交叉领域部署,筑牢科学基础。
——《在中国科学院考察工作时的讲话》(2013年7月17日)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需要做的事情很多。最为紧迫的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破除一切束缚创新驱动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
——《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3年9月30日)
着力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科研和经济联系不紧密问题,是多年来的一大痼疾。这个问题解决不好,科研和经济始终是“两张皮”,科技创新效率就很难有一个大的提高。科技创新绝不仅仅是实验室里的研究,而是必须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
解决这一问题根本上要靠改革,关键是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实践证明,产业变革具有技术路线和商业模式多变等特点,必须通过深化改革,让市场真正成为配置创新资源的力量,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特别是要培育公平的市场环境,发挥好中小微企业应对技术路线和商业模式变化的独特优势,通过市场筛选把新兴产业培育起来。同时,政府要管好该管的,在关系国计民生和产业命脉的领域,政府要积极作为,加强支持和协调,总体确定技术方向和路线,用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重大工程等抓手,集中力量抢占制高点。
——《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3年9月30日)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这篇文章怎么做?要在借鉴国内外经验和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抓紧组织研究。改革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要进一步打通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通道。
——《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3年9月30日)
我们已经具备了自主创新的物质技术基础,当务之急是要加快改革步伐、健全激励机制、完善政策环境,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激发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把强化基础前沿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技术研究作为重大基础工程来抓,增强预见性和前瞻性,提高原始创新水平。要坚持科技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导向,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破除制约科技成果转移扩散的障碍,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特别是要加强创新驱动的组织整合。现在突出的问题是我们的科技计划、投入、管理分散,创新资源有些碎片化。关于创新体系怎么建,要认真考虑。项目出去了,钱也批出去了,到底怎么样?要评估分析。这个问题不解决,就会事倍功半,成效就会打折扣。
——《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3年9月30日)
着力营造良好政策环境。科技创新要取得突破,不仅需要基础设施等“硬件”支撑,更需要制度等“软件”保障。近年来,我国科技“硬件”条件得到很大改善,而“软件”环境改善则相对滞后。要加大政府科技投入力度,引导企业和社会增加研发投入。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依法惩治侵犯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的违法犯罪行为。要完善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政策,激励企业开展各类创新活动。要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和改善对企业技术创新的金融服务,加大资本市场对科技型企业的支持力度。
——《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3年9月30日)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多学科专业交叉群集、多领域技术融合集成的特征日益凸显,靠单打独斗很难有大的作为,必须紧紧依靠团队力量集智攻关。要加强自主创新团队建设,搞好科研力量和资源整合,健全同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政府的协同创新机制,最大限度发挥各方面优势,形成推进科技创新整体合力。
——《深入贯彻落实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加快建设具有我军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2013年11月5日)
政府要集中力量抓好少数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重大创新项目。政府要做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促进企业创新的税收政策等工作。要强化激励,用好人才,使发明者、创新者能够合理分享创新收益。要加快建立主要由市场评价技术创新成果的机制,打破阻碍技术成果转化的瓶颈,使创新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12月10日)
要积极开展重大科技项目研发合作,支持企业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跨区域共建一批产学研创新实体,共同打造创新发展战略高地。
——《在北京市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2014年2月26日)
要加大科技惠及民生力度,推动科技创新同民生紧密结合。要探索建立高效协同的创新体系,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解决好“由谁来创新”、“动力哪里来”、“成果如何用”的三个基本问题,培育产学研结合、上中下游衔接、大中小企业协同的良好创新格局。
——《在上海考察时的讲话》(2014年5月23日、24日)
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从明末清初开始,我国科技渐渐落伍了。有的学者研究表明,康熙曾经对西方科学技术很有兴趣,请了西方传教士给他讲西学,内容包括天文学、数学、地理学、动物学、解剖学、音乐,甚至包括哲学,光听讲解天文学的书就有一百多本。是什么时候呢?学了多长时间呢?早期大概是一六七〇年至一六八二年间,曾经连续两年零五个月不间断学习西学。时间不谓不早,学的不谓不多,但问题是当时虽然有人对西学感兴趣,也学了不少,却并没有让这些知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起什么作用,大多是坐而论道、禁中清谈。一七〇八年,清朝政府组织传教士们绘制中国地图,后用十年时间绘制了科学水平空前的《皇舆全览图》,走在了世界前列。但是,这样一个重要成果长期被作为密件收藏内府,社会上根本看不见,没有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什么作用。反倒是参加测绘的西方传教士把资料带回了西方整理发表,使西方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对我国地理的了解要超过中国人。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呢?就是科学技术必须同社会发展相结合,学得再多,束之高阁,只是一种猎奇,只是一种雅兴,甚至当作奇技淫巧,那就不可能对现实社会产生作用。
——《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2014年6月9日),人民出版社单行本,第13-14页
多年来,我国一直存在着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力、不顺、不畅的痼疾,其中一个重要症结就在于科技创新链条上存在着诸多体制机制关卡,创新和转化各个环节衔接不够紧密。就像接力赛一样,第一棒跑到了,下一棒没有人接,或者接了不知道往哪儿跑。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推动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以改革释放创新活力,加快建立健全国家创新体系,让一切创新源泉充分涌流。
——《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2014年6月9日),人民出版社单行本,第14-15页
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我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点燃这个新引擎必不可少的点火系。我们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完善点火系,把创新驱动的新引擎全速发动起来。
——《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2014年6月9日),人民出版社单行本,第15页
科技体制改革要紧紧扭住“硬骨头”攻坚克难,加快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科技体制改革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要着力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快制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对重大任务要有路线图和时间表。要着力从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领域改革两个方面同步发力,改革国家科技创新战略规划和资源配置体制机制,完善政绩考核体系和激励政策,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快解决制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关键问题。要着力加强科技创新统筹协调,努力克服各领域、各部门、各方面科技创新活动中存在的分散封闭、交叉重复等碎片化现象,避免创新中的“孤岛现象”,加快建立健全各主体、各方面、各环节有机互动、协同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要着力完善科技创新基础制度,加快建立健全国家科技报告制度、创新调查制度、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大幅提高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水平。要着力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聚焦国家战略目标,集中资源、形成合力,突破关系国计民生和经济命脉的重大关键科技问题。要着力加快完善基础研究体制机制,把基础前沿、关键共性、社会公益和战略高技术研究作为重大基础工程来抓,实施好国家重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加快在国际科学前沿领域抢占制高点。要着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全方位推进产品创新、品牌创新、产业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实到现代化建设整个进程和各个方面。
——《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2014年6月9日),人民出版社单行本,第15-16页
深化改革,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深化改革。八月八日,我在《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计划暨全面深化改革纲要》上作了一个批示,强调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精心设计和大力推进改革,清除各种有形无形的栅栏,打破各种院内院外的围墙,让机构、人才、装置、资金、项目都充分活跃起来,形成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的强大合力。我们现行的经济体制机制和经济政策,很多是适应传统发展方式的,有利于企业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但并不利于企业推进优化升级。要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形成新的利益轨道。一个是科技创新的轮子,一个是体制机制创新的轮子,两个轮子共同转动,才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
——《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8月18日)
全面深化改革,要围绕使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加快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来谋划和推进。要建立完善的产权保护制度,创造平等竞争的良好环境,鼓励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加大对创新型小微企业支持力度。要消除价格、利率、汇率等经济杠杆的扭曲,强化风险投资机制,发展资本市场,增强劳动力市场灵活性,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财税、金融体制。在国有企业改革中,要考虑组建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或投资公司,设立国有资本风险投资基金,用于支持创新型企业包括小微企业。要加快军民融合式发展步伐,发挥军民各自优势,全面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8月18日)
要继续深化科研院所改革,总的是要遵循规律、强化激励、合理分工、分类改革。对承担国家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技术研究的科研院所,要以增强原始创新能力为目标,尊重科学、技术、工程各自运行规律,扩大院所自主权,扩大个人科研选题选择权。对已经转制的科研院所,要以增强共性技术研发能力为目标,进一步实行精细化的分类改革,实行一院一策、一所一策,有些要公益为主、市场为辅,形成产业技术研发集团;有些要进一步市场化,实现混合所有制,建立产业技术联盟;有些要考虑回归公益,改组成国家重点实验室,承担国家任务。
——《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8月18日)
要推进政府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以转变职能为目标,做好“三个分工”和“一个加强”。一是政府和市场分工,能由市场做的,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政府从分钱分物的具体事项中解脱出来,提高战略规划水平,做好创造环境、引导方向、提供服务等工作。二是中央各部门功能性分工,有的重点抓基础性研究,有的重点抓应用性研究,有的则要重点抓产业化推广。三是中央和地方分工,中央政府侧重抓基础,地方要更多抓应用。同时,要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领导,把握方向,突出重点,形成拳头,狠抓落实。要保持财政对科技的投入力度,并全面提高科技资金使用效率。投入加大了,但不能浪费了、挥霍了,或者以各种形式进入个人腰包了,那就打水漂了。科研资金要进一步整合,不能分割和碎片化,不要作为部门的一种权威和利益,该集中的就要合理集中起来。
——《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8月18日)
科技部要会同相关部门加快研究提出创新驱动发展顶层设计方案,全面分析影响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因素,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目标,在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特别是保护知识产权、放宽市场准入、破除垄断和市场分割、建设协同创新平台、加大对创新型小微企业支持力度、完善风险投资机制、财税金融、人才培养和流动、科研院所改革等方面提出管长远的改革方案。
——《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8月18日)
抓紧修改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完成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修订,加快标准化法、反垄断法、公司法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修订工作,研究制定商业秘密保护法、职务发明条例、天使投资条例等。
——《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8月18日)
遵循创新区域高度集聚的规律,研究在一些省区市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授权这些地区在知识产权、科研院所、高等教育、人才流动、国际合作等多方面进行改革,形成几个具有创新示范和带动作用的区域性创新平台。
——《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8月18日)
我们的科技计划在体系布局、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总体绩效等方面都存在不少问题,突出表现在科技计划碎片化和科研项目取向聚焦不够两个问题上。要彻底改变政出多门、九龙治水的格局,坚持按目标成果、绩效考核为导向进行资源分配,统筹科技资源,建立公开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构建总体布局合理、功能定位清晰、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计划体系和管理制度,以此带动科技其他方面的改革向纵深推进,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立一个好的体制保障。政府部门主要负责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的宏观管理,不再直接具体管理项目,通过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建立决策、咨询、执行、评价、监管各环节职责清晰、协调衔接的新体系。要根据国家战略需要和科技创新规律,构建新型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管理体系,避免重复申报和重复资助。科技布局上既要注重全面布局,也要讲究重点突破、非对称发展,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形成聚焦重点任务配置资源、集成攻关的新体制。
——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9月29日),《人民日报》2014年9月30日
总体上看,现在一些地方和部门,科技资源配置分散、封闭、重复建设问题比较突出,不少科研设施和仪器重复建设和购置,闲置浪费比较严重,专业化服务能力不高。要从健全国家创新体系、提高全社会创新能力的高度,通过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把公共财政投资形成的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让它们更好为科技创新服务、为社会服务。推进这项改革要细化公开有关实施操作办法,加强统筹协调,一些探索性较强的问题可先试点。
——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10月27日),《人民日报》2014年10月28日
推进科技创新,必须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现在,科技成果转化不顺不畅问题突出,一个重要症结是科研成果封闭自我循环比较严重,必须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要注重突破制约产学研用有机结合的体制机制障碍,突出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人财物各种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使创新成果更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推进协同创新,健全创新服务支撑体系,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维护好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2015年3月5日)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要激发调动全社会的创新激情,持续发力,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要积极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对看准的、确需支持的,政府可以采取一些合理的、差别化的激励政策。要改善金融服务,疏通金融进入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小微企业的管道。
——在长春召开的部分省区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的讲话(2015年7月17日),《人民日报》2015年7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