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视角
【东南商报】林正得:不做“孤独”的理论研究者
作者:,日期:2015-06-30

 

人物名片

  姓名:林正得

  职务:中科院宁波材料所表面工程事业部研究员

  最喜欢的一本书:《宁拙勿巧———杨振宁访谈录》

 

 

  生于中国台湾的林正得读大学时有一个梦想,希望有一天能去世界顶尖的理工科学府———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习。很幸运,这个梦想在几年后实现了。同时,凭借着出色的表现,林正得成功留任麻省理工。然而一年半后,林正得放弃了在这所顶尖高校工作的机会,举家回国,并加入了中科院宁波材料所。从台湾到美国,再到宁波,林正得只为在理论科研与产业化中找到结合点。

  “我要做好的研究”

  上世纪90年代,台湾的半导体产业发展势头迅猛。课业成绩还不错的学生,家长和老师都会优先考虑让他们学习理工科。在台湾交通大学拿下应用化学与机械工程双学位的林正得,对基础研究有着浓厚的兴趣,于是进入台湾“清华大学”攻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的硕博课程,毕业后又顺利进入了台湾最好的科研机构——台湾“中央研究院”工作。

  “在我前期的研究生涯里,我非常幸运地拿到了两次公派外出访问与交流的机会。”林正得说。事实上,这两次机会除了让他在专业领域上有了高层次的提升外,还让他对科研工作产生了新的认识。他逐渐地从“做研究”转变为“做好的研究”。

  什么叫好的研究?林正得起初不了解。“想到一个题目,在实验中测得更多的数据,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这只是一个完整的研究,而不是好的研究。”在日本东京大学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公派学习的经历,让林正得意识到“好的研究意味着这项研究课题首先要创新,其次,它的成果会引起同行们的兴趣,甚至会引起他们效仿。”

  决心将科研成果产业化

  对科研工作的认识有了提高,行为自然也能按图索骥。此时,林正得又开始考虑如何将自己的科研成果产业化。

  科研工作者大多是“孤独”的。“很多人搞了大半辈子的基础研究,他的成果只有同行了解,走出那个圈子,普通民众根本不清楚。当然他们的工作非常重要。但对社会来说,他们的研究就像是头顶的星空,有些能看到一个亮点,有些因为隔得太远,连亮点都看不到了。”林正得说,但他不想做“孤独”的理论研究者,他想用自己的所学将遥远的星辰转变成一盏路灯,为路上的行人带来一些切实的帮助。于是,他决心将所学投入到实际生产。

  在台湾“中央研究院”工作期间,林正得在先进碳材料的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领域崭露头角,发明了在电解液中以正偏压剥离出石墨烯的电化学剥离法。与化学制程相比,这项技术合成速度快、简便,非常适用于工业化量产高质量石墨烯材料。

  随后,林正得和团队利用高质量的石墨烯研制出了超高灵敏度传感器件,用于测定DNA分子,为生物医学检测遗传疾病提供了更快捷检测产品。“与以往的检测相比,其灵敏度在理论上提高了1000倍。”林正得说。

  对石墨烯的明天充满信心

  2014年6月,林正得以“团队人才计划”加盟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宁波材料所“坚持产品与市场需求导向,不开展不可能应用的研究或开发工作”的定位,与林正得的研究理念不谋而合。尤其是这两年,宁波先后启动了石墨烯产业化应用研发的重大科技专项,发布了《宁波市石墨烯技术创新与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14-2023)》,林正得对团队研究的未来充满信心。

  目前,林正得所在的团队主攻石墨烯复合材料与传感器件两项领域,将石墨烯加入到高分子材料中,增强了后者导电、导热的特性,用这一成果制成的塑料外壳,能够降低发生安全事故的概率;把石墨烯跟氧化物掺和,能增强氧化物的电池特性,使可穿戴装备中的电池电容量更大,效能更稳定。

  现在的电子设备越做越薄,如何更高效散热成了一个问题。“我们正在研究用石墨烯做成超薄的散热膜,放在手机、超极本等设备的电池或者CPU上,就能使设备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均匀地向水平方向,或者垂直方向散发出去。”林正得说。

  在石墨烯的传感器件领域上,林正得团队把石墨烯与柔性材料整合在一起,可以针对某个成分进行检测。“比如用这个材料制成的运动手环,通过人体电讯号可以检测出人体汗液成分变化。”接下来,他们还打算将这个研究成果与食品安全联系起来,制备出便携式的检测工具,“或许将来某一天,当我们想检测食物里是否含有某种非法添加剂时,无需再将样品带回实验室,只要在现场利用简便装置测试便可一目了然。”

 

  (原载《东南商报》 2015年6月26日 第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