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今日镇海】世界青年学者谈发展环境 打造平台助推产业化前行

发布:2018-05-08

点赞:

字号: 打印:

  本报讯(记者张超梁 刘云)5月5日上午,首届“一带一路”世界青年学者研讨会推介了中官路创业创新大街等宁波市人才发展环境,介绍了中科院宁波材料所情况与发展规划,引起56位优秀青年学者内心强烈共鸣。

  “45周岁以下,具有海外知名大学博士学位或具有国内一流大学或科研机构博士学位;一般应在海外连续工作3年以上,已回国工作的须回国1年以内,在相关领域取得突出成绩或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海外优秀人才。”这是报名参加首届“一带一路”世界青年学者的海外人才要求。实际上,参加研讨会的海外人才条件已超过报名要求。

  “新材料初创产业园的目标定位就是通过全球招才引智,推进资金链、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宁波材料所所长黄政仁说,运营策略则为专家级“选种”、专业化“育苗”、择优化“移栽”。目前,园区已入驻工业企业15家,投资与科技服务企业9家,年产值4900多万元,晨鑫维克与创塑正合年销售收入已逾千万元。

  “想把自己国外所学,通过产业化转化为产品,造福国内群众,让癌症患者早日脱离病痛。”张志强母亲曾患有重病,因此,他选择前往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攻读博士学位,专注研究水凝胶,服务癌症治疗。现在已在韩国工作7年的他说:“政策扶持不应只有资金扶持等输血式帮扶,而应有产业化平台等造血式帮扶。有了这一平台,可弥补国内相关技术空白等无限可能。”

  “应该建立世界一流的科研平台,汇聚世界一流科研团队,这是每个科研人员的梦想。”宋育杰攻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博士学位后,成为新加坡淡马锡实验室研究科学家,已在当地工作1年。因电子产品使用量大幅增加,市场对电子产品功能要求也逐步提高,在这其中柔性屏幕材料成为一大研究热点。他在柔性材料制造这一领域中进行了持续尝试和探索,并成功制备出了柔性材料。“从基础科研前行至产业化,解决实际问题,很多科研人员正梦寐以求。”

  李寅生的想法与张志强、宋育杰一致。“我认为第一位需要的是平台。”29岁的韩国材料科学研究所博士后李寅生,已在韩国当地工作3年。“参与本次研讨会的目标,正是寻找平台而来。通过平台,实现当初出国留学的抱负——回报祖国。”

  

  (原文发布于2018年5月7日《今日镇海》第2版)

  【原文链接】http://epaper.zhxww.net/html/2018-05/07/content_2_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