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日报】科产教融合育新“材” 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材料工程学院建设进入冲刺阶段
记者 徐展新 孙佳丽 通讯员 高晓静
镇海区庄市大道和中官西路交叉口西南侧,与中科院宁波材料所一街之隔,四座大楼雏形渐显。近200名工人和数十名管理人员正奋战在工地一线,抢抓建设进度。
这是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材料工程学院(简称“国科大宁波材料学院”)项目的建设工地,该项目占地约101亩,建筑面积10.2万平方米,总投资8.92亿元,2018年2月签约揭牌,2019年2月开工。盛夏的气息扑面而来,项目也进入了热火朝天的冲刺决胜阶段,目前主体建筑已封顶,即将全面开展内部二次结构及建筑装修施工,计划明年6月投用运行。
届时,宁波将迎来一座崭新的、培养一流新材料高层次专业人才的示范基地,为加快建设新材料科创高地注入澎湃动能。
攻坚克难,“收获对宁波的信任”
国科大宁波材料学院是中国科学院大学首个京外科教融合二级学院,委托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管理,也是宁波实施“栽树工程”、引进大院大所的重要成果之一。它有着非凡的“出身”,但成长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启动建设至今,我们经历了项目建设规模的调整,经受了疫情的冲击,面临着原材料和人工费用涨价带来的挑战。”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副所长张瑞丽感慨,“得益于宁波卓越的营商环境,政府相关部门和参建各方的团结协作,我们才能一路攻坚克难。”
面对困难,参建各方技术小组走进现场“头脑风暴”,管理人员在每周例会上探讨方案,达成共识后与主管部门协商落实,政府相关部门也主动实行联合办公机制,开辟绿色通道,提高办事效率,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一次次按下项目建设的“快进键”。如今,四座主要单体建筑顺利结顶,工期从测算的2022年12月提前至2022年6月,有望在研究生入学季来临前敞开大门、迎接新生。
“各方力量齐心协力推动项目建设的场景,每一位师生都看在眼里。项目建设的点滴成果,都将化作他们对学院、对宁波的信任。”张瑞丽说。
切准刚需,“建成即饱和”
据了解,国科大宁波材料学院学生规模为2000人,目前已招1500名学生,预计一年后投用时达到饱和状态。
在张瑞丽看来,“建成即饱和”,意味着学院的建设切准了宁波产业发展、人才引育的刚需。
近年来,宁波重点推进包括新材料产业在内的“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孕育了韵升、长阳、激智等具有较强行业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张瑞丽告诉记者,中科院宁波材料所每年将向地方输送800名至1000名硕士以上学历的材料领域研究生,随着宁波新材料产业蓬勃发展和多项人才政策出台,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引导力度加大,他们留在宁波发展的意愿逐年上升,留甬比例从前年的10%上升至去年的30%,今年还将继续增长。
建设中的国科大宁波材料学院,将为人才加速集聚“再添一把火”。
到2025年,国科大宁波材料学院将拥有学生3000名、导师400人,专业涵盖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机械工程和生物医学工程等,推行“精品化教育”,以匹配市场对高层次人才的紧迫需求。
科产教融合,“创造人才增量”
对于学生的培养,国科大宁波材料学院有着明晰的定位和规划:毕业的学生中,10%将成为在学术领域有所建树的真正的科学家,10%将成为自主创业的企业家,80%将成为企业和产业可堪大用的人才。为此,国科大宁波材料学院蹚出了一条科研、产业、教育融合的路子。
目前,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已与20多家企业共建研究生学习实践基地,30多位行业龙头企业的技术专家被聘为兼职导师,共同参与研究生教育工作。
未来,国科大宁波材料学院将探索更多与企业深度交互的培养模式——企业的课题将直接成为学生的研究课题,学生的研究成果含有一定应用导向,毕业后可直接推广至企业;还计划开设企业定制班,为企业定制专业课程、定向培养人才。“我们希望,建成后的国科大宁波材料学院能培养一批对科技进步、产业发展有贡献的学生,引进一批新材料领域的专家和大师,创造更多人才增量,为宁波乃至长三角地区新材料产业的腾飞插上‘翅膀’。”张瑞丽说。
(原文发布于2021年5月23日《宁波日报》第1版)
【原文链接】http://daily.cnnb.com.cn/nbrb/html/2021-05/23/content_1273862.htm?div=-1
其他媒体报道:
《宁波日报》甬派客户端 【报道链接】https://ypstatic.cnnb.com.cn/yppage-share/news/share/news_detail?newsId=60a8d61de4b02f086d315eaa&modeType=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