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材料所 札记首页

追寻属于自己的那束光

  在北京集中教学期间度过了丰富多彩的一学年,回所后的科研生活自由而又快节奏,所幸有团队老师和导师的指导以及各位师兄师姐和同学们的帮助,让我可以很快适应这样的工作和学习方式,并有所成长。首先,非常感谢苛刻环境材料耦合损伤与延寿团队王立平研究员为我们提供了完备、先进的科研设备与平台。再次,非常感谢我的导师赵文杰研究员对我课题研究思路的启发、课题进度的督促、实验数据的分析以及文章撰写的指导和论文修改等方面提供的帮助与支持。赵老师经常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例如周末和高温假帮我修改论文、指导我的PPT汇报。跟着赵老师不仅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也学到了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同时,还要感谢我的爸妈一直以来对我科研、生活上的鼓励与支持,宁波与重庆相距1700km,爸妈担心我不习惯这边的生活经常会给我寄一些家里的食物。最后,衷心感谢材料所提供良好的生活和科研环境,所有的遇见充实了我的研究生生活。

  从北京回到所里的最初3个月,我一直在阅读海洋环境腐蚀防护方向的文献,我会按照文章发表期刊、题目、影响因子、作者、创新点、启发以及哪些表征我能够用得上进行手写记录。看到师兄师姐去实验室做实验,我就会跟着去学习,也会经常帮助师兄师姐做一些测试。所以在这3个月期间,我几乎学会了我们这个课题研究方向需要用到的所有实验仪器。虽然我并不是一个聪明的人或者记性很好的人,但是我会用随身携带的小本子记录下来每台仪器的操作步骤或者注意事项。回到办公室,我又会去翻阅我们团队师兄师姐已经发表的论文,研究他们用这些仪器做了什么表征,他们做的表征有什么现象和特征。当然,仅仅只会操作仪器设备并不表示能够表征出来真实和有价值的实验数据,所以在学习操作仪器的过程更多还需要自己领悟和思考。

  后来开始动手做自己的课题实验,虽然我会按照文献当中的步骤一步不落地做实验,但是很多时候实验结果就是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我也曾半夜2点去拍过SEM,我也曾半夜4点起来处理我的样品,我也曾见过材料所任何时刻的夜,我也曾迷茫我的实验这样下去到底有什么意义,我也曾在开题汇报的时候面临很多难题,我也曾怀疑过自己的选择到底有没有错,我也曾失眠到天亮。我羡慕我的同学们,好像他们的实验很轻松就能完成。可是这些都只是在和自己的思想作斗争,回到现实,我还是振作精神,继续加油干。当实验失败的时候,我知道我的内心承受能力不强,我会选择跑步来释放压力,于是半年时间我一共跑了500km。我也会经常和导师以及带我的师兄讨论我的实验,不管是失败的数据还是成功的数据我都会分析并记录在实验记录本上。

  一个工作的数据终于采集完可以写论文了,可是起初的我就是直接用翻译软件由中文翻译成英文,将初稿发给老师,返修回来我几乎没有一句完整的句子是表达正确的,我知道老师修改我的论文很痛苦,我愧疚不已。在那之后我每次看论文都会记录并整理别人论文中的句子、转折词和逻辑词,并学习优秀论文中别人的写作思路和逻辑。在文章投稿时,即使with editor或者under review一个月两个月被拒也很正常,但是要放平心态,拒了总会有意见为什么被拒,我会按照意见修改了再重新投稿。当然,有时候审稿人也会提出一些尖锐的难以回答的问题,这个时候我会和导师讨论,而不是一个人冥思苦想。论文接收后,一切压力和长期积累的负面情绪都释放了。然而,快乐和幸福只是一瞬间,即使有人在背后吹捧调侃,也不要忘记自己的初心,要继续努力前行。

  我知道,我们总有一天会走出象牙塔,走向社会。学校不会是我们永远的保护伞,导师也不会一辈子替我们遮风挡雨,我们要学会独立思考,要有独立前行的能力。在学期间,要练好“脑瓜子”“嘴皮子”和“笔杆子”。非常幸运能够在距离科学最近的地方——中国科学院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这是中国院士最多、科学家最多的大学,也是中国拥有国家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最多的大学。敢于战胜艰难险阻、勇于攀登科技高峰的“两弹一星”精神是国科大文化的历史根基和精神脉络,一直滋育和激励我主动作为、勇往直前、勇攀高峰。我们都是有梦想的人,眼里有光,心中有目标,脚下有力量,愿我们都能踏着生命之歌,追寻到属于自己的那束光。

  (海洋实验室 谭伟亚)

觉得好,点个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