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材料所 札记首页

守护环保健康的居家环境——生物基无醛胶黏剂转移转化纪事(二):有缘加盟宁波材料所

  经过一番考虑,朱锦便委托他的妻子高玲玲和朋友在山东开始尝试中试试验,为成果转化做准备。中试的过程也是困难重重,必要的中试装备是挡在中试试验中的第一道拦路虎。因为试验的关键设备,带压力表头的小型热合机当时在市场上并没有现成的产品,经过四处打听以及网上的不懈搜索,最终发现了一台国产的试验用热压机。但进一步了解后发现,不仅收费高而且供货周期太长,刚出现的曙光就这么湮灭了。没有现成的设备怎么办?高玲玲在参观了工厂使用的大型板材热压机之后,决定自己做一台。在当地一家小厂的协助下,经过四个星期的日夜捣鼓,最终拿到了关键设备,尽管产品参数不甚完美,但也基本上能够使用。试验设备解决了,但没有场地又怎么办?高玲玲便将弟弟家的阳台当成了试验台,瓶瓶罐罐摆满了一地。试验就这样在弟弟家的阳台上开展了起来,每一次胶合性能的提高都让她很受鼓舞,每一次不理想的反馈都为朱锦改进配方指明了方向。但是在大型生产线上的试生产却很不顺利,且每次失败,原因都不明,归结起来可能是:工艺参数不合适、原料有变化等。可能就是可能,缺少了可控的因素,朱锦进一步的试验变得很迷茫。因为远在美国家中,他做的试验结果很好,而在大洋彼岸国内生产线上做的试验,却因参数不可控,原料不可控,导致出现问题每次都不重复。试验就这样遇到了瓶颈,而这也是促使朱锦决定归国的一个重要原因。

  说起回国,早在2003年在国内某高校的盛情邀请下,朱锦携家人做过一次回国的尝试,但终究因为当时国家的人才政策、学校的平台建设、家属就业入学等一系列问题无法落实,最终导致朱锦一家铩羽而归。所以当此时已经在美国扎稳脚跟,正大展宏图的朱锦提出要携家人回国发展时,周边的朋友、同事都表示不解,纷纷相劝。而此时的中国,对人才的重视已经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科研成果落地、打通产业链上下游也已经做出了更多的尝试。国家对海外人才的吸引和支持力度正在不断加大。教育部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等相继推出,这些都对留学人员回国给予了大力支持。

  正是在这种举国创新的浓厚氛围下,中国科学院在宁波新建的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在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方面的工作正开展的如火如荼。由中科院、浙江省和宁波市三方以“院地合作”模式共建的这所新型科研机构,围绕区域产业转型发展需求,通过全球高端人才本土创新、全球高端技术本土集成,旨在开辟一条科研成果落地转化为产业优势的新通道,把宁波材料所打造成为新技术的摇篮、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新工业的发源地。

  初次接触,朱锦便被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的建所理念所吸引。加上宁波位于长三角地区国内高分子领域产业发展的核心区域,拥有全国高分子行业最集中和最活跃的行业龙头企业,以及学术生涯源自中科院而对中科院怀有的天然亲近感,朱锦很快便做出加盟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的决定。2009年8月3日,朱锦正式成为了宁波材料所的一员,这离1997年8月3日朱锦赴美留学,已经整整12年。此时的朱锦已经告别了对科研的懵懂,手攥“无醛胶黏剂”的原创成果加盟宁波材料所,可以说在成果的转化技术、团队、平台、资本、市场等五个关键要素中,已经集齐了“技术”和“平台”两大创新要素,但要完成成果商业化,对他来说仍需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继续努力。

  在朱锦的硕士导师李贞宜老师的大力推介和材料所领导的帮助下,很快朱锦就招募到了刘小青博士等一干核心成员。用宁波材料所时任所长崔平的话说,刘小青是宁波材料所里低调却有为的青年,成为了日后成果转移转化过程中的技术攻坚负责人。同时寻求合作的企业家也纷至沓来,其中就有宁波的一家从事档案密集架研发和生产的企业董事长,找到材料所分管所地合作的副所长,提出想进行无醛胶技术的产业化。虽然对于该企业没有木工及胶黏剂的行业背景,以及其原有产品的销售模式有所顾虑,但考虑到这家企业对产业转型的强烈意愿、对科研风险的充分认知,经过几轮交流后,最终在2010年3月,无醛胶技术作价1088万元转移给了这家企业,双方通过落户宁波共同成立项目公司来实施无醛胶项目的产业化工作。这是中科院宁波材料所成立以来第一个落户宁波的产业化项目。

觉得好,点个赞吧!